本文首先回顧了“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理念的緣起,從城市發展階段性特征等方面交流了對“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的認識。繼而對住建部“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三亞試點的規劃設計到實施、管理的工作進行了簡要介紹。并結合實踐體會,從工作組織、技術支撐、實施抓手、法規建設、社會動員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思考。
近一段時間以來,“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已成為規劃領域中的一個高頻詞,多次出現在各種文件和場合中。這個表述最早的正式出現是在2015年底時隔37年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相關文件中,其中提到“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 、“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要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要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
?“城市修補、生態修復”這個理念最初來自于2015年初,住建部陳政高部長和三亞市委市政府領導交流和考察過程中,這時也正是城市工作會議的籌備期間,這一理念實際上包含了對中國當前階段城市發展面臨問題和挑戰的思考。2015年6月10日,住建部復函將三亞列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綜合試點城市,之后三亞也圍繞這一主題和理念展開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提出有其時代背景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中國城市發展進入了“城市病”的高發期。結合城鎮化的生命周期規律和西方城市發展經驗,一般認為城鎮化率為30%~50%時“城市病”進入顯性發展階段,城鎮化率達到50%~70%時“城市病”進入高發階段。自2011年城鎮化率突破50%,中國已經進入了“城市病”的高發階段。同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時間,歷經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城鎮化歷程,顯性發展階段更短,發病的過程大大壓縮,“城市病”積累多,矛盾劇烈,爆發更為集中,對城市的環境資源、功能配置、形象品質、社會民生、支撐體系及城市管理等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圖1 各種城市問題
其二,中國很多城市面臨轉型的壓力,逐步進入“存量發展時代”。2000 年至 2014 年中國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約100%,同期城鎮人口只增長了63.2%,多數城市的擴張速度已經超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失去大規模擴張的需求。城市對土地資源的消耗過快,不斷侵蝕自然底線,建設用地管理日趨嚴格,城市土地資源愈發緊缺,“追速度、拼規模、耗資源、求擴張”的老路已走不通,城市的空間發展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
正是這種內外環境倒逼,城市工作重點必將逐步走向修補更新?!俺鞘行扪a、生態修復”正是針對這些“成長的煩惱”和“發展的瓶頸”而提出。
三亞從一個邊陲漁村短時間內快速發展為國內外知名的熱帶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三亞在實現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城鎮化率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超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病”也越來越突出。三亞作為一座規模適中、尺度適宜的城市,其發展轉型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亞的“城市修補、生態修復”試點工作,在住建部、三亞市與中規院等共同建立了行政統籌負責、技術協同對接的工作組織框架。
圖2 工作組織框架圖
圖3 技術路線框架圖
技術組綜合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通過總體把握、系統梳理,提出了包括功能、交通、文脈、社區、生態等在內的修補修復的總體框架。結合三亞突出問題進一步抓住重點,明確近期生態修復的重點在:山、河(包括濕地)、海岸的修復;城市修補則以“6大戰役”為抓手,包括城市形態天際線、建筑風貌色彩、廣告牌匾、綠化景觀、夜景照明、拆除違建等方面。并結合這些重點要素的修補修復提出指引。
同時考慮工作實效與時序,進一步提出圍繞城市核心地段(也是城市性最突出區域)“一灣兩河三路”的一系列近期重點實施項目并推動實施。通過近期18項重點實施性項目來落實和示范“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綜合要求,涉及綠化景觀、河岸、道路和綜合環境等多個方面,包括解放路(示范段)項目、東西河景觀提升和迎賓路景觀改造工程設計等。這對城市價值提升、功能轉型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了綜合的效益。?
?圖4 三亞雙修項目實景照片
?一年多來,三亞圍繞“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緊抓城市工作,經過各相關部門的協力推進,治理城市發展亂象,補短板還欠賬,推動城市發展的轉型,實現了從“亂”到“治”的重大轉變,并初顯成效。山變綠了,河變清了,城市綠地景觀增多了,風貌形象提升了,老百姓的滿意度也提高了。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一項有關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綜合性工作,既離不開技術方法,也涉及到實施策略、機制保障,以及城市治理。結合三亞的試點實踐,有以下5點體會思考:
第一,組織上要突出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強調任務成庫,責任落實,才能高效地推進各項綜合性的工作。
圖5 多部門協作加快市政建設
第二,技術上要強調規劃引領、設計支撐。需要通過規劃的引領,做好總體把握、系統梳理;全面統籌、重點示范;長期行動、分期實施。并且強調城市設計方法的運用,在宏、中、微觀等各個層面,通過有創意的設計,來塑造場所品質。
第三,實施上要突出系統思維、綜合效益。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運用系統的思維來分析、把握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同時在實施性項目上還應注重放寬視野,體現綜合效益。
圖6 ?系統思維推進河的修復
第四,管理上要重視法規制度、長效保障。要將技術性的工作向法律、規章、制度等方向進行轉化,通過建章立制、法規完善,不斷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為高質量的城市發展建設提供長效保障和支撐。
第五,參與上要注重社會動員、市民覺悟。既要從“人”的角度出發,響應廣大民眾的訴求;也要通過多方互動的平臺,積極動員企業、社會力量參與;更要將其作為一次市民意識提升的社會運動,通過共建共享、共治共管,推動城市文明進步。
“城市雙修”是在一定城市發展階段,應對“城市病”的“一劑藥方”,是對城市綜合、系統的調理。是發展新常態下,一種長期的行動、理念和意識。
“城市雙修”,也是內外兼修。
一方面強調的是城市品質提升、風貌形象優化、由量向質轉變。它不是外在的形象工程,而是內在的民生工程;不是量上的拓展建新,而是品質的營造修補;不是單一的就事論事,而是綜合的系統梳理。
另一方面還強調的是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治理完善、城市文明進步。它不僅是項目安排、工作計劃,也是有關城市發展建設法規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優化,體現的是城市綜合治理能力和執行能力的提升,市民素質意識的提高,城市文明的發展進步。